Neural Network for Named Entity Typing方法总结

相关文章

  1. Neural Architectures for Fine-grained Entity Type Classification
  2. Neural Fine-Grained Entity Type Classification with Hierarchy-Aware Loss
  3. Fine-grained Entity Typing through Increased Discourse Context and Adaptive Classification Thresholds

文章1

模型图

model structure

这是相对来说比较早的一篇利用神经网络来解决NET问题的工作,从模型中大致可以看出该模型的基本框架,1)预训练的词向量进行embedding,2)针对entity mention周边的context,分别使用不同的Bi-LSTM进行处理,并在其隐层状态上使用attention,最后得到context的向量表示,针对entity mention,直接使用平均的方法,将所有词的向量加起来,得到entity mention的向量表示,最后使用一个MLP进行分类。

亮点

文章在考虑label的时候,使用了hierarchical label encoding的方法,具体来讲,fine-gained label具有先天的层次化特征,例如person/artist/actor,如果预测entity mention的label为actor,那么理论上是可以回溯上去的,得到person/artist,因此作者考虑将这些信息进行层次化联合编码,还是使用one-hot的表示方法,不过对应的label都会得到1,因此一个label中不只有一个1,然后乘以一个embedding矩阵,得到label的低维表示,然后将得到的低维表示作为最后分类层的参数,进行分类,这个就很有意思了,具体实现过程,可以参见下图:

hierarchical label encoding

文章2

问题

  1. 噪声问题

    NET任务有一个很大的问题,那就是数据的问题,目前常用的几个数据集,FIGER,OntoNote,WiKi基本上都是通过如下步骤生成的:

    1. 在句子或者文档中使用NER等工具标记entity mention
    2. 将得到的entity mention和知识图谱中的entities做关联
    3. 找到知识图谱中每个entity的类型,将其作为目标entity mention的候选类型

    从这个流程中就可以看出来一个问题,得到的type类型有很高的噪声,而且针对一句特定的句子或文档,这些候选类型中后很多是不符合情境的,也就是说上面的方法在做标注的时候是无法考虑情境的,例如下图

    example

    如果只考虑句子s1,那么得到的type就应该是person/coach,如果只考虑句子s2,那能得到的type就应该是athlete,

  2. 标注过细问题

    还是上图的例子,如果只考虑句子s3,那么得到的就只能是person,但是由于这个人是个名人,因此在知识图谱上会给他标记上很多很细的type,这会导致在训练的时候,模型会更喜欢分这些很细的类别,而不是一般的,但是符合句子情境的类别。

针对以上问题,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模型,关键的地方在于作者设计的loss function

模型

model structurue

这个模型还是很简单的,相对于上一个模型,在该模型中,作者将考虑的重点放在了entity mention上边,具体流程如下:

  1. embedding layer将句子中的每个词进行embedding
  2. 针对entity mention,a)将所有词的向量做平均,得到 一个表示;b)在entity mention的基础上左右各扩展一个词,然后将得到的这个短语通过一个LSTM,然后将最后一个状态作为entity mention的另一种表示
  3. 针对context,不再是考虑使用不同的LSTM来处理两边的内容,而是处理整个句子,然后在隐层状态上做attention,最后得到一个加权和作为context的表示,这里的attention是在整个句子上做self-attention。
  4. 将得到的三个向量作拼接,然后将结果送给分类器进行分类

损失函数

针对数据上存在的两个问题,作者在损失函数上做了一些巧妙地调整。

  1. out-of-context noise

    针对这个问题,作者在计算损失时,不是考虑所有类别上的损失,即传统的loss function

    $$J(\theta) = \frac{1}{N}\sum_{i=1}^{N}y_ilog(p(y_i|m_i, c_i)) + \lambda||\theta||^2, \quad \tag{1}$$

    在这个公式里,$y_i$是一个向量。作者只考虑其中概率最大的类别,即$y_i^{‘} = argmax_{y\in y_i^t}p(y|m_i, c_i)$,这样损失函数就变成了

    $$J(\theta) = \frac{1}{N}\sum_{i=1}^{N}(y_i^{‘}log(p(y_i^{‘}|m_i, c_i)))+ \lambda||\theta||^2, \quad \tag{2}$$

    作者这么做,是假设在训练集中获得概率最高的类别是真正符合情境的类别,而概率比较低的类别就和情境不太搭了,这其实也是有一定 道理的,而且很巧妙地将情境信息的作用引入进了模型。

  2. overly-specific noise

    针对这个问题,作者提出了一种Hierarchcical Loss Normalization的损失函数,因为越细粒度的类别,他们所占的比重应该是不一样的,例如如果选择了athlete这个标签,那么较粗的粒度肯定要选择person,而不是location之类的,而传统的loss function在优化时,就是将他们平等对待的,因此作者希望损失函数能够更少的惩罚那么相关联的那些标签,即

    $$p^{‘}(y|m,c) = p(y|m, c) + \beta\sum_{t\in\Gamma}p(t|m,c), \quad \tag{3}$$

    其中,$\Gamma$就是在类型路径上属于$y$的祖先节点,这样对类型进行分类处理,这样在最后的分类预测时就可以降低不同类别的噪声的影响了。

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大体框架,主要是在噪声处理上一些措施,感觉还是值得借鉴的

文章3

这篇文章也是针对第一篇文章进行的一些改进,主要在以下的几个地方:

  1. context不再是独立处理
  2. 针对context的attention,要考虑到和entity mention之间的对齐关系
  3. 增加了文档级别的context
  4. 不再考虑人工特征,并通过实验证明人工特征加进去对模型的提升并不大

模型

model structure

从模型图里可以看出来整个模型的框架,

  1. entity encoder:相同的方法,首先embedding,然后进行进行平均,得到entity的表示
  2. sentence-level context:就是entity所处的句子,将其通过一个L层Bi-LSTM,然后利用隐层状态和entity表示之间的dot product计算attention,最后对所有的隐层状态做加权,得到句子级别的context表示
  3. document-level context:这部分相对简单一些,做着先使用了一个预训练好的模型(gensim.doc2vec)得到文档的表示,然后通过一个多层感知机,得到文档级别的context表示
  4. 拼接起来,得到输入的特征表示,在此基础上,将类别也进行embedding,最后通过一个逻辑回归得到该entity输入每个类别的概率,
  5. 这点独立写出来,算是作者的一个亮点,作者不是使用一个统一的阈值来决定eneity mention属于哪个类别,而是使用了 一种自适应的阈值,每个不同的类别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阈值,该阈值是通过模型学出来的,然后预测出来的概率只有超过该阈值才能说属于该类别。

分析

作者对结果进行了一些分析,得到以下两点:

  1. 人工构建的特征作用并不大,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工特征大多都是关于语法或者主题的一些信息,而这些信息都通过注意力机制和文档级别的context已经得到了,因此再补充这些信息的意义不大
  2. 对类别进行层次化编码的效果也很小,并做作者通过一些例子展示,说明entity mention是依赖情境的,属于不同粗粒度的类别可能由于情境的原因而被标记为entity mention的类别,也就是说类别的层次化信息其实意义不太大,(对这点我持保留态度)

总结

从这三篇文章中基本上可以看到目前使用神经网络做NET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面对的一些问题,个人感觉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新的方法:

  1. entity mention的表示
  2. context的选择及表示
  3. label的表示,包括噪声的处理,层次化信息的运用等,

目前基本上只想到这些,感觉从这个地方搞起来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东西,♪(^∀^●)ノ

-------------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-------------
坚持原创分享,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!